第041集:漢中對策
關燈
小
中
大
書接前文。
韓信的這番話顯然是鎮住了眾將,他們感覺這次不是鬧著玩的,是規規矩矩地要拜個正經的大將了。劉邦看在眼裏,暗自點頭,看來韓信能鎮住自己手下這些個一向自視甚高的兄弟,還是有些本事和魄力的。一個大將軍,尤其是一個初來乍到的大將軍,要統禦三軍,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君主放心,認為自己有這個能力,值得將三軍托付於自己。於是劉邦和韓信就有了那次歷史上很有名的談話“漢中對”。這也是劉邦與韓信的第一次正面交談。
把歷史課本往後翻四百年,劉備請諸葛亮出山之時,也曾在隆中有過“隆中對”。這兩個的性質差不太多,都是君主求賢,賢士分析天下大勢,提出大戰略,從而帶領主公走出困境。我們起來看看這“漢中對”。
對話從劉邦韓信兩人紛紛落座開始,簡單客套寒暄後,劉邦問道:“丞相多次向寡人舉薦將軍,將軍大才,不知何以教寡人?”
韓信首先反問道:“大王若要東歸爭衡天下,最大的敵人不是項羽嗎?”
劉邦點頭:“是。”
韓信又問:“那大王自察論兵力強勢程度,手下將領勇猛程度,自身的仁德這三方面,可以與項羽比較嗎?”
劉邦沈默良久,臉上紅一陣白一陣,最後鼓起勇氣說:“不如項羽。”
韓信起身,向劉邦深施一禮,說道:“大王所言極是。不光大王,臣等也覺得您比不過項羽。但是項羽並非牢不可破,他也有許多弱點。臣曾在項羽手下任職,且聽聽臣對於項羽的分析。”
劉邦很感興趣,往前探了探身,只聽韓信說道:“項羽大吼一聲,嚇得千人膽戰心驚,不敢動彈。論勇猛,項羽天下無雙。但他不能任用賢能之人,所謂的勇也只是一種匹夫之勇罷了。
項羽待人和氣,誰家要是有了難處,或有了病患,他也會流淚,也會分出自己的錢財和食物。但他手下人一旦立了功,他卻舍不得封賞功臣,把官印拿在手裏擺弄到四角都磨圓了也不肯交給別人。這樣,項羽所謂的仁也只是一種婦人之仁了。
項羽不肯王關中,遷到彭城這個易攻難守之地,放棄了關中這個易守難攻之地,他有非常狹隘的地域觀念。
他違背懷王之約,驅逐義帝到郴縣,還派人暗殺了他,使得那些諸侯也效法驅趕自己原來的主公,占據肥美的土地。這些諸侯都是項羽根據自己的喜好分封的,他的親信都被封為王,而那些不是項羽的親信,但也立下過戰功的人沒有得到什麽東西。這就引來了許多諸侯的不滿。即便是得到了利益的諸侯,他們也並非完全忠於項羽,只是趨利避害罷了。
項羽為人殘暴,軍隊所過之處,無不生靈塗炭,滿目瘡痍。百姓們怨聲載道,不願親近項羽。
雖然名義上項羽是天下的霸主,但他早已失去了天下的民心。眼下雖然是楚強漢弱,但楚漢之間的強弱是可以轉換的。
倘若大王能夠任用勇猛善戰之人,何愁攻不下城池?每攻打下一個城邑,將它分封給有功之臣,何愁人心不服?若能召集反對項羽的士兵共同討伐,返回故鄉,借用他們的東歸之心,何愁打不垮敵人?”這是韓信給劉邦制定下來的大戰略。
眼下,劉邦最想知道的是如何突破三秦,奪回關中王的位置,這也是眼下最困擾劉邦的問題,他急於打開面前的困境,自然免不了要詢問如何還定三秦。
關於怎樣還定三秦,我們熟悉的就是“明修棧道,暗度陳倉”。由於史書的失載,我們只能簡單地從《史記》中了解到這一部分的計策。
韓信說:“三秦王章邯、司馬欣、董翳,率領關中子弟在外征戰多年,死傷無數。後來誆騙手下投降了項羽,被項羽一夜間坑殺二十萬人,只留下了這三個人。關中的百姓們是恨他們的,只是迫於霸王項羽的武力表面上服從罷了。而大王入關之時廢除秦朝苛法,與百姓約法三章,深得民心,百姓們都盼望著您成為關中的王。懷王之約約定好了先入定關中者王之,百姓們也知道。項羽強迫您左遷漢中,百姓們也為此憤憤不平。您只要出兵東征,僅憑一紙文告,三秦不戰而降。”
《史記》記載的漢中對到此結束,劉邦茅塞頓開,認為自己與韓信相見恨晚,從此對韓信言聽計從。不過有史學家認為,漢中對的內容肯定不止這些,單單說如何還定三秦,具體的戰略計劃,《史記》中的漢中對中沒有具體體現,這場經典戰役的戰略計劃究竟是怎樣的呢?後文書我們會結合漢中的地理條件來仔細講述。我們來說漢中對還有一個潛在的命題,那就是關於韓信所提出來的從軍隊制度上采用秦國的制度,及“申軍法”的提出。
秦所以能一掃六合,除了國力逐漸增強,歷經幾代君王的辛勤努力外,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秦國軍隊的強大。而軍隊的實力依賴於一個好的軍隊制度。
秦國自商鞅變法後,就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軍隊制度體系。秦國的軍隊制度以二十級軍銜為主體,分為編制訓練、征發動員、獎懲激勵、旗鼓通訊、退役撫恤等方面都制定了詳細的規章制度。韓信建議劉邦沿用秦國的治軍之法,這樣方能訓練出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虎狼之師。沿用了秦軍的治軍之法,保留了秦軍的等級劃分,也方便了秦國人加入進而融入漢軍。為什麽秦軍會在楚漢相爭中拼了命地幫著劉邦打項羽呢?除了秦人與項羽那深入骨髓的恨以外,劉邦“沿襲秦法”的做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,給予了這些秦人很多文化和政治上的歸屬感。後來漢帝國建立,都城就在長安。在秦朝,長安就是鹹陽。不但都城還沿用秦國的都城,劉邦還廢楚制用秦制。劉邦也是楚國人,他的軍隊從一起兵開始就打著楚國的旗幟,穿著楚國的衣服,唱著楚國的歌曲,用著楚國的制度。韓信是劉邦集團裏第一個提出沿襲秦制的人,首先從軍隊制度上進行改革。在大家還沒有想到更先進的辦法之前,秦國留下的一系列制度就是最先進的制度,也是最有效、最高效的制度。
說到這裏,我們又要說一說秦朝。秦朝是一個十分令人感慨的王朝。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制國家,它的締造者秦始皇也曾編纂著千秋萬代的春秋大夢。但我們往前翻歷史課本,秦孝公時的商鞅變法帶給秦朝一個大飛躍。這一系列變法,無疑是給秦國這輛戰車打上潤滑油,才使得它能夠從西方一隅來到中原大地,縱橫馳騁,最終讓秦國的黑色旗幟插滿了九州。我們前文書講過,秦的統一不會長久,因為這個潤滑油使得這輛戰車無法停下,最終沖下懸崖,粉身碎骨。秦,只在歷史長河中停留了十五年,但是它的影響力卻持續了三千年之久。這就源於秦國的制度,令後人高山仰止。後代無數王朝制定出來的制度五花八門,可他們都願意從秦制中取其精華,去其糟粕。單說緊跟在秦朝後面的漢朝,如何在秦的廢墟上重建新王朝,這個免疫系統的更新,若是推翻前朝的一切制度,不但不能保證國家能否長治久安,而且還會被社會免疫系統的排異功能產生反應。沿用秦制,也是漢朝建立在秦廢墟上的基石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韓信的這番話顯然是鎮住了眾將,他們感覺這次不是鬧著玩的,是規規矩矩地要拜個正經的大將了。劉邦看在眼裏,暗自點頭,看來韓信能鎮住自己手下這些個一向自視甚高的兄弟,還是有些本事和魄力的。一個大將軍,尤其是一個初來乍到的大將軍,要統禦三軍,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君主放心,認為自己有這個能力,值得將三軍托付於自己。於是劉邦和韓信就有了那次歷史上很有名的談話“漢中對”。這也是劉邦與韓信的第一次正面交談。
把歷史課本往後翻四百年,劉備請諸葛亮出山之時,也曾在隆中有過“隆中對”。這兩個的性質差不太多,都是君主求賢,賢士分析天下大勢,提出大戰略,從而帶領主公走出困境。我們起來看看這“漢中對”。
對話從劉邦韓信兩人紛紛落座開始,簡單客套寒暄後,劉邦問道:“丞相多次向寡人舉薦將軍,將軍大才,不知何以教寡人?”
韓信首先反問道:“大王若要東歸爭衡天下,最大的敵人不是項羽嗎?”
劉邦點頭:“是。”
韓信又問:“那大王自察論兵力強勢程度,手下將領勇猛程度,自身的仁德這三方面,可以與項羽比較嗎?”
劉邦沈默良久,臉上紅一陣白一陣,最後鼓起勇氣說:“不如項羽。”
韓信起身,向劉邦深施一禮,說道:“大王所言極是。不光大王,臣等也覺得您比不過項羽。但是項羽並非牢不可破,他也有許多弱點。臣曾在項羽手下任職,且聽聽臣對於項羽的分析。”
劉邦很感興趣,往前探了探身,只聽韓信說道:“項羽大吼一聲,嚇得千人膽戰心驚,不敢動彈。論勇猛,項羽天下無雙。但他不能任用賢能之人,所謂的勇也只是一種匹夫之勇罷了。
項羽待人和氣,誰家要是有了難處,或有了病患,他也會流淚,也會分出自己的錢財和食物。但他手下人一旦立了功,他卻舍不得封賞功臣,把官印拿在手裏擺弄到四角都磨圓了也不肯交給別人。這樣,項羽所謂的仁也只是一種婦人之仁了。
項羽不肯王關中,遷到彭城這個易攻難守之地,放棄了關中這個易守難攻之地,他有非常狹隘的地域觀念。
他違背懷王之約,驅逐義帝到郴縣,還派人暗殺了他,使得那些諸侯也效法驅趕自己原來的主公,占據肥美的土地。這些諸侯都是項羽根據自己的喜好分封的,他的親信都被封為王,而那些不是項羽的親信,但也立下過戰功的人沒有得到什麽東西。這就引來了許多諸侯的不滿。即便是得到了利益的諸侯,他們也並非完全忠於項羽,只是趨利避害罷了。
項羽為人殘暴,軍隊所過之處,無不生靈塗炭,滿目瘡痍。百姓們怨聲載道,不願親近項羽。
雖然名義上項羽是天下的霸主,但他早已失去了天下的民心。眼下雖然是楚強漢弱,但楚漢之間的強弱是可以轉換的。
倘若大王能夠任用勇猛善戰之人,何愁攻不下城池?每攻打下一個城邑,將它分封給有功之臣,何愁人心不服?若能召集反對項羽的士兵共同討伐,返回故鄉,借用他們的東歸之心,何愁打不垮敵人?”這是韓信給劉邦制定下來的大戰略。
眼下,劉邦最想知道的是如何突破三秦,奪回關中王的位置,這也是眼下最困擾劉邦的問題,他急於打開面前的困境,自然免不了要詢問如何還定三秦。
關於怎樣還定三秦,我們熟悉的就是“明修棧道,暗度陳倉”。由於史書的失載,我們只能簡單地從《史記》中了解到這一部分的計策。
韓信說:“三秦王章邯、司馬欣、董翳,率領關中子弟在外征戰多年,死傷無數。後來誆騙手下投降了項羽,被項羽一夜間坑殺二十萬人,只留下了這三個人。關中的百姓們是恨他們的,只是迫於霸王項羽的武力表面上服從罷了。而大王入關之時廢除秦朝苛法,與百姓約法三章,深得民心,百姓們都盼望著您成為關中的王。懷王之約約定好了先入定關中者王之,百姓們也知道。項羽強迫您左遷漢中,百姓們也為此憤憤不平。您只要出兵東征,僅憑一紙文告,三秦不戰而降。”
《史記》記載的漢中對到此結束,劉邦茅塞頓開,認為自己與韓信相見恨晚,從此對韓信言聽計從。不過有史學家認為,漢中對的內容肯定不止這些,單單說如何還定三秦,具體的戰略計劃,《史記》中的漢中對中沒有具體體現,這場經典戰役的戰略計劃究竟是怎樣的呢?後文書我們會結合漢中的地理條件來仔細講述。我們來說漢中對還有一個潛在的命題,那就是關於韓信所提出來的從軍隊制度上采用秦國的制度,及“申軍法”的提出。
秦所以能一掃六合,除了國力逐漸增強,歷經幾代君王的辛勤努力外,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秦國軍隊的強大。而軍隊的實力依賴於一個好的軍隊制度。
秦國自商鞅變法後,就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軍隊制度體系。秦國的軍隊制度以二十級軍銜為主體,分為編制訓練、征發動員、獎懲激勵、旗鼓通訊、退役撫恤等方面都制定了詳細的規章制度。韓信建議劉邦沿用秦國的治軍之法,這樣方能訓練出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虎狼之師。沿用了秦軍的治軍之法,保留了秦軍的等級劃分,也方便了秦國人加入進而融入漢軍。為什麽秦軍會在楚漢相爭中拼了命地幫著劉邦打項羽呢?除了秦人與項羽那深入骨髓的恨以外,劉邦“沿襲秦法”的做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,給予了這些秦人很多文化和政治上的歸屬感。後來漢帝國建立,都城就在長安。在秦朝,長安就是鹹陽。不但都城還沿用秦國的都城,劉邦還廢楚制用秦制。劉邦也是楚國人,他的軍隊從一起兵開始就打著楚國的旗幟,穿著楚國的衣服,唱著楚國的歌曲,用著楚國的制度。韓信是劉邦集團裏第一個提出沿襲秦制的人,首先從軍隊制度上進行改革。在大家還沒有想到更先進的辦法之前,秦國留下的一系列制度就是最先進的制度,也是最有效、最高效的制度。
說到這裏,我們又要說一說秦朝。秦朝是一個十分令人感慨的王朝。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制國家,它的締造者秦始皇也曾編纂著千秋萬代的春秋大夢。但我們往前翻歷史課本,秦孝公時的商鞅變法帶給秦朝一個大飛躍。這一系列變法,無疑是給秦國這輛戰車打上潤滑油,才使得它能夠從西方一隅來到中原大地,縱橫馳騁,最終讓秦國的黑色旗幟插滿了九州。我們前文書講過,秦的統一不會長久,因為這個潤滑油使得這輛戰車無法停下,最終沖下懸崖,粉身碎骨。秦,只在歷史長河中停留了十五年,但是它的影響力卻持續了三千年之久。這就源於秦國的制度,令後人高山仰止。後代無數王朝制定出來的制度五花八門,可他們都願意從秦制中取其精華,去其糟粕。單說緊跟在秦朝後面的漢朝,如何在秦的廢墟上重建新王朝,這個免疫系統的更新,若是推翻前朝的一切制度,不但不能保證國家能否長治久安,而且還會被社會免疫系統的排異功能產生反應。沿用秦制,也是漢朝建立在秦廢墟上的基石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